文丨张涛(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 )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交“两会”讨论与审议的经济增速预期目标依然是“5%左右 ”,这已是本届政府连续第三年将增速目标定在“5%左右” ,《报告》对此做了解释:这是“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的需要。可见,按照“2029年完成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中长期目标需要,决策层认为增速需保持在5%左右 ,由此预计在本届政府剩余的3年任期内,确保发展目标跨期的衔接,将始终是经济增速预期目标设定的重要约束 。
除了对增速的跨期衔接考虑之外 ,更为关键的是,本届政府任期内的经济政策路线图已明确。
鉴于2023年是疫后平稳转段的第一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经济运行的平稳过渡 ,同时实施为期1年大范围的调研,就是要摸底疫后经济运行的实况。
至2024年,基于经济运行实况基本摸清 ,针对“外需下滑和内需不足碰头,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并存……政策抉择和工作推进面临的两难多难问题明显增加”,政策层面一方面先小步稳行,阶段性采取挤牙膏式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在增量方面开始政策试水,相继实施“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 ”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 ,待7月中旬三中全会对全面深改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60条任务做出部署之后,政策面就开始筹划“增量政策”——7月末召开的国常会要求“要研究推出一批操作性强 、效果好、让群众和企业可感可及的增量政策举措”,很快“一揽子增量政策 ”就在9月26日的政治局会议上进行部署 ,围绕内需的政策取向进一步明确 。
经过两年的过渡与试水,全方位扩大内需的政策路径在2025年得以确立,核心内容就是提振消费(预计将开展为期3年的专项行动 ,《计划报告》明确“深入实施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和扩大有效投资(“两重”与民营经济),不过鉴于居民消费的提振和投资效益的改善均不能一蹴而就,相应需要政策具有更高的前瞻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为此政策一定要有所侧重。
首先,微观经济主体正在经历剧烈调整。预期的恶化,直接导致各类微观主体进行资产负债的深度调整 。例如 ,截至今年1月末,企业的债务融资速度(过去12个月滚动净增规模)已降至18.7万亿/年,较2023年一季度下降了2万亿。居民的债务融资速度则降至2.2万亿/年,较2023年一季度下降了3万亿 ,在企业与居民融资需求下滑冲击下,银行体系出现了明显放缓,目前商业银行的扩表速度已降至25万亿/年以下 ,较2023年一季度大幅下降了近14万亿。目前看,在预期完全扭转之前,微观主体的收缩进程还将持续 ,而经济始终面临不小的下行压力 。

其次,内需缺口的修复需要2-3年的时间。微观主体的收缩,直接导致内需出现严重的缺口。疫情前 ,经济增长的98%以上来自内需,例如2018年至2019年期间,经济平均增速为6.4% ,内需拉动了6.3%,相应物价涨幅为2.5%,但截至2024年末,内需虽较三季度有了明显修复 ,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仅为54.1%(三季度为55.4%),相应物价涨幅回落至0.2%,今年前两个月CPI平均涨幅则降至-0.1% ,由此,内需缺口的修复恐怕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 。

第三,微观主体预期的改善及内需缺口的修复 ,均需要政策在力度与组合方面进行主动对冲。
一是在政策力度方面,积极财政的力度持续提升,包括国债 、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在内的政府广义赤字率连续三年提高 ,2025年《预算报告》明确要“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广义赤字率预计将进一步升至9.8%。货币政策则不仅将政策利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而且已经低于2%的通胀目标。

二是在政策组合(着力点)方面 ,政策的针对性更强 。
1.中央财政更加聚焦增量,主要体现在“两重”、“两新”政策力度的持续增加。例如,2025年将支撑“两重”的特别国债资金规模再增加1000亿元至8000亿元,同时为了尽快扭转的企业和居民的预期 ,将“两新 ”补贴资金规模增加2000亿元至5000亿元,并新增针对企业和居民的财政贴息政策,让企业和居民能直接获得更多的财政补贴。
2.地方政府更加聚焦存量 ,将地方政府赤字规模提高到80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增加5000亿至4.4万亿,除了8000亿元用于化债之外 ,地方政府重点负责收地、收房和偿还企业欠款,目的就是尽快修复因房地产市场调整产生的存量缺口 。
3.中央银行重点维持好银行体系的基本盈利能力,尽可能在有限的正常货币政策空间内 ,通过结构性和总量工具来改善银行体系的净息差水平。另外,财政贴息政策着力点应该在银行端,也有利于银行净息差的改善。
由此 ,针对企业 、居民和银行三部门的收缩,政策面均各有侧重地予以了对冲,并对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做了专门的政策安排,针对目前无法预测的不确定性 ,政策导向上保持政策储备,预留了政策空间(包括广义赤字的追加与政策利率的大幅下调) 。
综上,2025年的政策路线图已经十分清晰 ,并会贯穿今后2-3年,如果各项政策能够如期快速到位,那么内需缺口有望以更快的速度得以修复。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参考:
【评论】警防普利制药步*ST卓朗后尘,快速惩处对投资者最大保护|界面新闻 · 证券
和讯新闻:抖音网红黑料吃瓜网站-998su黑料吃瓜网站-特朗普撤销里程碑式人工智能政策,对中美AI竞争格局有何影响?|界面新闻 · 科技
汇率为重: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上调至1.75,政策工具箱中还有哪些工具?|界面新闻
《上海市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印发|界面新闻 · 快讯
促消费持续发力,多地宣布2025年延续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界面新闻
全面取消限售、加大公积金支持力度,多地接连出台稳楼市政策组合拳|界面新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